1
地名方言化
方言是在某一区域内,因历史、地理、民族等原因而形成的一种地方性共同语言。这里的方言地名主要有两层涵义:一是玉环的方言对地名命名及其演变的影响和作用,二是玉环方言特有的构词法在地名命名上的表现。雍正六年,雍正帝批准户部议奏,复垦玉环山,由桐庐知县张坦熊管垦,招徕太平(今温岭,下同)、乐清、平阳、永嘉、瑞安等5县百姓入籍开垦,编入保甲,此过程见于雍正《特开玉环志》。故玉环的地名带有一定的方言色彩,且有特定的土话土音。如:
垟,音yáng,《集韵》:余章切。系吴方言俗字,指宽广、平坦的田野、田地而言。
坦,音tǎn,《广韵》:他但切。宽广义。《辞海》:平而宽广,多指地面而言,也形容世道。
厝,音cuò,《汉语字典》:〈方〉:房屋。福建沿海及台湾人称家或屋子为厝。也就是说这个字在闽南语是“房屋”的意思,引申为“家”。
浦,音pǔ,《说文解字》:水濒也。指的是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区。
1.复杂的语言使地名读音繁杂
“由于地名主要是基于当地居民代代传承,具备很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一般不易受外来语的影响,地名读音采用的多是本地语言,即白读音。”(李仙娟,2005:90~91)玉环在清雍正年间建厅设治时,居民多由太平、乐清、永嘉、平阳等县及福建省迁入,祖籍不同,语言各异,其中玉环岛居民多操福建话、平阳话、温州话,楚门半岛居民多操太平话(即温岭话,下同)。在这样复杂的语言文化背景下,地名的读音更显繁杂,各地都具特色。以坎门方言为例,会以“仔”音发“口”,如“岙口”一词,在坎门话中便成了“岙仔”。又如“海岸”在鲜迭话中发音为“海边”。楚门半岛移民大多从台州一地迁入,但也有闽南、温州及其他地方迁入的,在今干江镇下礁门村,有一自然村叫“下更”,闽北方言为“小岙”。可见此地先人为闽北人,但因杂居相处多年,不再使用闽北方言。
2.谐音变形对地名演变的影响
除了地名命名之外,方言语言对于地名的沿革也有一定的作用,其中最主要的是谐音对地名演变的影响——由于地名的传递多是民间口耳相传,会产生谐音变形,随着时间的推移,或为书写方便,或为使地名显得典雅含蓄,或为依附人们趋吉祥避凶的社会心态,地名便逐渐因音变而形变了。如古顺这一地名便是源于五代后晋天福元年所建的谷顺院,“古顺”之名便是由“谷顺”音变而来。再如大小洞精古称“童礁”,后作“铜镜”,最后就其音为“洞精”(“古”“谷”“童礁”“铜镜”“洞精”在当地方言中是近音字词)。在古代还有因发音相似,为避讳而变更地名的情况,如玉环古称“榴屿”,因避五代吴越王钱镠讳,改今名。“榴屿何年改玉环?望中犹是旧青山。遗民不记当年事,唯有潮声日往还。”南宋乐成县(今乐清,下同)状元王十朋的《次韵宝印叔观海》一诗在概叹历史变迁之中,也佐证了玉环县名变更这一历史事实。玉环孤悬于巨海之中,境内群山环抱,烟霞轻笼,树木葱葱,流水淙淙,更名为“玉环”似乎更能生动地反映出其地貌特征。
3.方言构词法在地名上的表现
再以方言构词而言,玉环方言有在词尾附加词缀的构词方式。在楚门话中,就有在名词后加“头”的构词习惯,颇具乡土气息。在以楚门话为主要语言的清港镇就有“大雷头、礁头、塘头、水埠头、陡门头”等诸多“名词+头”构成的地名。就全市境域而言,有“后塘头、井头、岭头、礁头、甸山头、道头、桥头”等,在行政村与自然村中,就有180多个。它们反映了玉环民俗文化和大众语言对其命名的影响,以及这些地区的人民因地势低洼而择高西居的历史。
2
地名宗族化
移民的缘故使得宗族观念更为深入人心,玉环以姓氏命名的村落,在全县占将近五分之一。如珠港街道的柯家、肖家、李家、掌家、谢家、卓家、马家、童家、姚家、前杨、前李、前陈、朝阳陈家、苏家山头、叶家山头、陈家里、赵家里、庄家内、骆家内、刘园、张宅、王宅、骆厝、后曾、后杨、下庄、上黄、内叶、外叶、赫后、林家前;楚门的孙家、泮家、林家、戴家、冯家、上陈、上赵、下赵、董家里、徐家里、彭宅、赵家屋、吴罗王、丁岙、下余等。上述地名在词语构成上,大多数采用与通名相结合。除了与村名直接有关的通名构成外,结合其他各类通名用字(词)、方位、地形、建筑等,如“家”“岭”“宅”及一些方位词,这些地名多与当地的姓氏大族有关,寓意宗族发扬光大。还有一些姓氏结合了当地的特色,与该地的地理特征和历史文化相融合,如邱家岭、丁岙等。历史上,许多同姓的族人长期聚居在一起便形成了一个村落,以姓氏命名自己的聚居地,既易于和周围其他地名进行区别,命名规则简单易行,又能反映汉民族的宗族观念。玉环移民的宗族观念、族第文化特别深入人心,所以宗族姓氏地名表现得尤其突出。
3
地名人文化
以与玉环关系紧密的人文为例,即便一些不再常用的地名,提起背后的故事,仍令人津津乐道。
普青乡山地西北部旧名“苦竹山”,位于西南麓苦竹岙。相传东晋时乐成县隐士张荐,家有苦竹数十顷,王羲之曾来拜访,张荐避竹中不见。清光绪《玉环厅志》引《永嘉郡记》载:“乐成县民张荐者,隐居颐志,不应辟命。家有苦竹数十顷,在竹中为屋,恒居其中。王右军闻而造之,荐逃避竹中不与相见。一郡号为高士。”并加按语称:“玉环有大小苦竹岙,其地多竹,一名普竹。近接西青山,旁有仙人洞,又称少霞洞,相传张少霞隐此飞升,或疑即张荐也。附识俟考。”上述关于王羲之寻访张荐不遇的文字,被引载于《太平御览》九百六十三《竹部引》,吴淑《事类赋》、无名氏《五色线》、明万历《温州府志》也同样引载。
漩港以南,有一山麓,西与芦浦大山衔接,东达漩门头山直抵海边,即琛浦山;山头为寿星山,又名谢公山,俗称谢家山头;相传谢灵运曾到这里游山而名之。公元422年,谢灵运被贬永嘉以后,不理政事,遍游名山,曾到玉环境内寿星山游览,玉环当时隶属于永嘉郡的乐成县。他在这一时期写成的《游名山志》,有“地肺山谓之木榴屿”的记载,而且把“地脉山”(“玉环山”又名,见宋初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九九)列入永嘉郡名山之一,可惜他没有大肆铺写,因此后人只知地脉山是名山,而不知地脉山的妙旨之所在。
又如,元末中原多变故,建宁路(今福建省)总管徐尹坤逼居芦岙,其居址后人称“大宅基”。再如,在城关采桑村,古时桑树极多,相传周六将军与其妻徐五娘在此采过桑叶,故名其采桑岭。再如古城,称之为老城头,来历说法有三:一为南宋建炎年间所置北监兵寨;二为传说元末明初温州方汝宾,为朱元璋大军所败,退居玉环岛,立寨为王;三为明末清初郑成功抗清,其部将陈文达屯兵玉环山,于是处筑土城。
图片来源网络
内容节选自《试论浙江玉环县地名的文化特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