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朋友们,巴人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族群,在平常的劳动生活和广泛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他们创造了内容丰富、极具特色、影响深远的歌舞,不仅深刻反映了巴人卓越的文化生成力和创造力,而且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今天,我们邀请到达州市巴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石林子老师,请她谈一谈巴歌巴舞巴乐。石老师,我们这里谈到的巴歌指的是什么?
石林子:巴歌,巴人之歌,也就是巴人的歌曲。最早关于巴歌的记载在《太平御览》,有一篇《古乐志》曰:“古歌曲有阳陵、白露、朝日、……下里、巴人、八阙、唐歌……;汉歌曲有大风……。”从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巴人》作为一首歌曲,被列于汉之《大风》之前,归入先秦时期,起源较早。
古籍中还有一段关于《巴人》的记载,宋玉的《楚辞·对楚王问》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客有歌于郢[yǐng]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xiè]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zhǐ],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这段话讲的是:“有个客人在都城里唱歌,起初他唱《下里》、《巴人》,国都里跟着他唱和的有几千人;后来他唱《阳阿》、《薤露》,国都里跟着他唱和的有几百人;等到他唱《阳春》、《白雪》的时候,国都里跟着他唱和的不过几十人。然后用商调、羽调夹杂着徵调唱,国中能跟着唱和的只有几个人了。这样看来,歌曲越高雅,和唱的人也就越少。”根据古籍中曲名的对举所透露的信息,可以认为《巴人》是比较通俗的、也是广大民众所喜爱的歌曲,才有“和者数千人”的演唱氛围。遗憾的是,由于历史文献记载的空疏,我们很难复原《巴人》曲调和歌辞,其歌名原意及其他相关的问题都难于考明。
主持人:不难看出,这首《巴人》在历史上极为有名。也很遗憾,这首歌未能保存下来,今人无法还原古人数千人和《巴人》的盛景。那如今,我们还有巴人的歌曲吗?
石林子:有的,巴山民歌可以说是留存至今的巴歌。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汉之时,大巴山人民便有“隔山对歌”的风俗,田野里、山坡上,到处山歌嘹亮、引人入胜。巴山民歌内容丰富,无所不及,劳动中包括放牛割草、薅秧挞[tà]谷、开山打石、挑抬背拉,总是歌声相伴,或号子相随,其中,《巴山背二哥》颇有高山之韵、山乡之情;达县麻柳、大树、亭子一带的《抬工号子》则有昂扬粗犷、幽默雄厚、领合巧妙之感;《情歌把我当蜜糖》《打双麻窝子送给你》等情歌,托物起兴、风趣十足,道出了纯真的爱情。《太阳出来喜洋洋》《正月里来是新春》《豆芽葱蒜叶》等民歌还唱进了中南海,享誉神州大地。
主持人:古来歌舞相伴,我们的巴歌这么有名,我们的巴舞也这么出名吗?
石林子:巴舞,主要是指巴渝舞,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历史上的巴舞影响更为深远。史籍里明确将巴舞称为巴渝舞的,首先应该是《华阳国志》卷1的《巴志》。文中记载:“阆中有渝水,賨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陷阵,锐气喜舞。帝善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令乐人习学之。今所谓‘巴渝舞’也。”这段话讲的是:“在阆中、渝水(渠江)一带,生活着一群賨人(这里的賨人就是巴人后裔的一支)。他们天性顽强勇敢,汉初被任命为前锋部队,伴随着前歌后舞,他们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勇往直前。汉高祖很是喜欢,说他们的歌舞是武王伐纣时的歌舞,于是命令宫中的乐人学习他们的歌舞。这就是现在说的‘巴渝舞’”。徐文华老师在《巴人与战舞及其升华》一文中,认为“巴渝舞”是中国最早的军舞,是巴人最早创立的“战舞”,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在巴渝舞的发展历史上,共经历了禹王练兵、武王克商、汉高祖演练和李世民创立《秦王破阵乐》等四次升华。
民间巴渝舞因为深深植根于广大民众生活之中得到了更充分的发展,并且因为地域环境、社会实践等因素的影响而急剧蜕变,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表演形式和艺术流派。如江南的“盾牌舞”、土家族的“摆手舞”、重庆的“踏蹄舞”、跳丧舞等等。这里面最为我们所熟悉的就是土家族的“摆手舞”了。
主持人:石老师,你说的这个土家族“摆手舞”是不是我们宣汉的那个“摆手舞”啊?我以前去报道当地千人“摆手舞”活动时,还曾跳过呢。
石林子:是的,“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传统舞蹈。达州宣汉县大山深处至今还生活着不少土家族人,龙泉、渡口、三墩、漆树四乡已被四川省政府命名为土家族自治乡。他们头包白帕、穿花边衣服、大块吃肉、住吊脚楼的生活习俗,以及跳摆手舞、唱薅草秧歌的娱乐形式,颇有古代巴人的遗风。
主持人:古来歌、舞、乐一体,巴人是一个擅长歌舞的民族,且对中国歌舞艺术有重大而特别的贡献。同样,巴人的音乐也十分有名。目前,我们虽然无法具体听见巴人音乐演奏的实况,但我们却可以借助考古,窥探巴人的乐器。下面,请石老师给我们介绍一下巴乐。
石林子:根据考古发现,巴人的乐器主要有编钟、甬钟、铜钲和虎钮錞于等。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编钟:它在古代巴人生活的地域,包括今天的土家族地区都有发现。1972年10月,涪陵小田溪墓群的发掘在巴人考古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当时总共发掘了3座巴人墓葬,不仅证实了《华阳国志》关于巴人先王陵寝所在地的记载,而且出土了众多精美的巴文化实物,如一号墓的错金编钟,二号墓的虎钮錞于,三号墓的战国铭文铜戈、错银铜壶等。错金编钟为青铜浇注,共十四枚。最大者口径27.5厘米,依次递减至最小者14.6厘米;最重者为2700克,最轻者为475克。编钟上有长方形鼻纽用于悬挂,两铣下垂;各枚编钟的午(顶部)、鼓(中部)、篆(下缘)部分分别饰以云雷纹、蟠[pán]虺纹、旋涡纹、绳索纹、三角形纹等纹饰,其中8枚编钟的钮、于、铣部有错金纹饰。该编钟被认定为国家特级文物藏品,原件现存于四川省博物院,现涪陵博物馆藏有一套复制品。
最后,我重点介绍一下虎钮錞于,达州唯一一件、也是整个川东地区唯一一件完整的虎钮錞于,现存于渠县历史博物馆。该文物出土于2019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渠县城坝遗址进行的第6次考古发掘中,同时,此次考古发掘还出土了编钟、铜钲等乐器。
巴人虎钮錞于的形制基本相似,其特征是:椭圆锥筒形,突肩,上阔大而下略小,足口平直,錞面盘状,侈口,盘中央立虎钮。两范合铸,虎钮插铸盘面。通高最小者33厘米,最大者78厘米。錞体素纹,虎钮和盘面阴刻纹饰繁简不同。錞于的形制细分略有差异,一种錞体浑圆筒形,椭圆度和锥度都不明显,制造工艺比较粗糙,虎钮造型比较简单,方头,睛目鼻口仅见轮廓,虎腹细长,微下沉。一种錞于形体修身,椭圆度和锥度十分明显,制造精致。虎钮造型生动逼真,真实性强,虎头硕大,耳目清晰,张口露齿,有的可数清门齿、上下齿和后齿。虎钮形态富有动感,或微伏平扑,或昂首挺立,或前倾后弓。在众多的巴人乐器中,最能体现巴文化特色的就是虎钮錞于。錞于本是中原文化的产物,主要用于军事行动,它传入巴人地域后,为巴人所利用和改铸,因为它特别适应于巴人的尚武民族精神,故巴人在錞于的钮上铸了巴人的图腾虎,结果虎钮錞于便成为巴文化的典型器物。
主持人:巴歌巴舞巴乐是巴人祖先给我们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保护和传承它们是对巴人族群精神家园的守护,也将推动我市巴文化的研究阐释和创造性转化。非常感谢达州市巴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石林子老师,为我们带来关于巴歌巴舞巴乐的分享。相信观众朋友们也对神秘的巴文化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感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期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