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养身来歌养心 要我戒歌实在难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02日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一、苗族歌鼟的传承功能
  历史上,锹里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自己的文字。根据嘉庆十四年(1809年)凤冲(现在三锹乡凤冲村)学亭碑文记载:“嘉庆十二年正月岁次丁卯,凤冲建立学亭”。锹里至此才的苗族人第一所学校,亦从此才逐渐有的了一批识字、会记录的人才。在这漫长历史时光之中,由于文化的缺少,他们一直只能以“口传”的方式记录并且传承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及各种生存知识。为了更方便记忆,他们把祖辈的历史故事编入民歌中,代代相传。比如在苗歌卷里记载有《开天辟地》《打柱撑天》等歌,叙述了天地初生、天地的分离和山川形成的传说,叙述人类在地上生活、平地开田、山上种树、敲石取火等等历史事实。这些古歌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远古苗族先民的生活和斗争。这些作品虽然有后人加工的痕迹,但最初的原形应属于原始社会阶段的产物。除了记载历史,民歌作为载体还起着教会人们生产生活,教会下一代如何做人的作用。还有很多关于农耕生产的,比如这首歌曲唱道:
  正月桃花新气象,二月梨花催春忙。
  三月清明播的种,四月立夏秧苗长。
  ……
  通过民歌这个载体,他们将祖祖辈辈总结出来的生产经验,何时播种,秧苗何时成长,何时收割等知识,以教会一代代后人。
  再看下面这首酒歌,它告诫人们在饮酒喝茶的时候不忘食物的来之不易,需要珍惜。用真挚的歌声,朴素的词语教以做人的道理。
  吃饭莫忘种田汉,喝酒莫忘杜康娘,
  品茶莫忘恩姑女,油盐来自原远方。
   ……
   1841年,遵湖南直隶靖州府主令,锹里苗寨合款废除舅霸姑婚,提倡婚姻自主择配。锹里苗族人的爱情,非常崇尚自由,有这首茶棚歌(情歌)唱道:
  生也要连死要连,不怕骨头打成棉;
  打断骨头皮还在,回去医好又来连。
  “坐茶朋”是当地男女青年通过唱歌活动谈恋爱交朋友的一种活动。部分男女通过“坐茶棚”或每年的7月4日赶歌会和7月15日踩芦笙等社交活动,大家通过对歌唱歌互相认识结交朋友建立感情,尔后征求双方父母同意婚配即可按苗家婚俗订婚、结婚。“文革”时期,“茶棚”被当成“四旧”全部拆除,苗家青年则改成在风景秀丽的山坡对歌,自由择偶。上面这首茶棚歌为女声二重唱,表现了青年男女们向往自由恋爱,为了爱情什么都不惧怕的勇敢的精神。
  每逢喜庆,或者是结婚生子、苗族人都会以歌相贺,再看这首祝贺人家喜得贵子的歌。
  得子三朝来聚人,相帮放心一门亲。
  从此加官慢慢富,树木发枝也满山。
  锹里苗民自古以来便生活在以“歌”传承本族文化的传统之中。“学歌”是与他们彼此进行族内文化认同的根本方法;“对歌”是与外寨交往互动以及婚恋的途径;“教歌”是自觉记忆并教会下一辈知识延续族群历史的手段。以歌鼟为必要环节的各种民俗活动渗透到苗民生活的各个细节。喜庆节日以歌相贺,男女相恋以歌为媒,生活劳动以歌互动解乏,叙述历史以歌相传。

 

 

 

  二、苗族歌鼟的婚姻纽带功能
  历史上处于对偶婚姻时期,是民族和民族之间的联姻,寨子和寨子之间的联姻。进入一夫一妻制婚姻历史阶段后,直到今日,“锹里”地区仍保存有婚姻联盟和交往的遗风,守望相助,而苗族歌鼟则是起到婚姻联盟的纽带作用。
  “文革”前,锹里一带的苗族同胞,每个村寨都建有茶棚,俗称“花园”。是由女青年在寨边的空坪里,用四根木柱竖起来的一个面积约一平方丈左右,上盖木皮,周围平木皮或木片的简陋房子,供男女青年唱歌娱乐、交朋结友、相亲相爱。
  每到“戊日”这一天,苗家照例不动土。本寨的青年后生相约一道,早早地去客寨的茶棚里唱歌、结交女友;姑娘们则邀伙结伴,在自己寨子的茶棚接待客寨男青年的来访。这样,男女双方通过歌场传播友谊的种子,催发爱情的萌芽。
  苗家后生来到客寨的茶棚,一般先唱上几首清脆响亮的歌。姑娘们听到后,便结伴而来。双方如果是初次见面,首先互相介绍姓名,然后男女各坐一边,开始对歌,氛围渐渐融洽热烈。
  时近中午,姑娘各自回家煮午饭,炒点酸菜,带上点米酒或包谷酒,拿来茶棚招待客人。饭后再唱一会儿歌,便开始结对子、交朋友。结为好朋友的后生或姑娘。如果适逢农忙季节,便约定在下个“戊日”再来此地会面唱歌,倘若农闲,可以提前重逢。
  结这好友之后,男女要给女方贺节拜节,。首先是立夏节,这是苗家女子的节日,后生们一般每人备猪肉四斤,集体请歌师至2人,一同去拜节。歌师的职责是临场为青年们提供歌词,一般是山寨的“秀才”、“文化人”,有的虽然没读书,但肚里有货,夜幕遮蔽苗岭的时间,后生们和歌师一道出发。当这一行人来到姑娘们的寨子边时,先由歌师口述歌词,后生们唱两道,向寨子发出“联络信号”。这次会面不在茶棚,所以苗家姐妹得提前借上一间宽大的空房作唱歌场地,并且准备好油茶、酒和盐巴。姑娘们听一生们发出的“联络信号”后,便和歌师一同出寨迎接男方到所借房内。双方入座,先喝油茶权当夜宵。尔后由男方的歌师先唱四道;姑娘们回敬四首。如此一唱一和,通宵达旦。当东方泛白的时候,对歌暂停。后生们把带来的肉拿出一半,办好酒菜,男女对饮,边喝边唱,酒毕,姑娘们又端出早饭来吃,饭后各自散去,剩下的那一半猪肉,则留给姑娘们拿回家吃,接着是五月端午节,后生们每人购买或亲手编织一只细蔑竹篮,内盛青、红、蓝、绿、黄五色窄幅细布各一尺二寸,在农历五月的上半月携到茶棚,送给女友。姑娘们则回赠粗布裤或者窄幅青汗巾一条,作为答谢。
  到农历七月十五,苗家后生每人买三到四包糖果糕点,带到茶棚送给姑娘,以酬谢半年来到此不断打扰之情。姑娘们不还礼。
  八月中秋,后生们还要买月饼两斤,白毛巾一条相送至姑娘的茶棚。
  最后是年礼,正月初三,后生们各人准备糖果半斤,宽幅青布或者蓝布数尺、或花布鞋一双,用一只新竹蓝装好。送礼的时候,到了寨前一路鸣放鞭炮,热热闹闹进入姑娘们所在村寨的茶棚,庆贺新年。姑娘们这一天要办点荤菜,连酒一起端到茶棚,招待后生们。女方在当天加赠青布或者蓝布裤子一条。下午,酒尽各归。
  茶棚,是靖州苗族男女青年友谊的桥梁。在茶棚内相交的朋友,有的终成眷属,也有的只限于朋友关系,最终的结局如何,取决于男女双方的意趣、性格是否相投。

 

 

  三、苗族歌鼟凝聚精神的功能
  “锹里”地区苗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并不排斥外来文化的融合,千百年来,苗族人民与其他民族友好相处、共同生活、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不断完善和丰富民族文化。苗族歌鼟也融入其他民族的语言,形成了“酸话”,在重大的喜庆活动中,通过苗族歌鼟的演唱,多民族相互尊敬、和谐相处形成一定的凝聚力。
  苗族歌鼟从演唱形式上来看,多声部和歌部分是需要大家一起来拉腔的,在演唱的过程中为了声音达到和谐统一,大家心心相印,彼此聆听对方又把握自己,在这样的活动中建立起来友谊也建立起彼此的信任和兴趣相摊贩的共鸣。演唱的过程从形式和心理上把大家越拉越紧凝聚在一起。
  从苗族歌鼟的内容上来看,很多歌曲记载着本民族的誓言、历史,记载着苗族人团结和勇于反抗的精神,唱着这些内容也不由得让人热血沸腾。人们越发团结。
  吹笙同响、打锣同声,唱歌同意,踩堂同步,吹到哪里,好到哪里,唱到哪里,好到哪里,顺过客家,只许三锹人踩堂,不许外人强占。苗来苗死(苗,指外地的少数民族)客来客亡。

 

 

  四、苗族歌鼟的休闲功能
  苗族歌鼟使苗族人民在愉悦中生活。有人曾经从音乐的生理心理作用来解释人们爱歌的理由,说音乐是一种有规律的声波振动,它作为一种物理能量传入人体内,引起人体内细胞的和谐同步共鸣,使人体各种系统的运动处于有序状态,从而消除生理心理因素所造成的紧张状态,提高应激能力,达到怡情悦性、调节精神的作用。
  “锹里”地区的苗族同胞谣唱歌鼟时让他们感到轻松、愉悦。苗族歌鼟除了担负着传承本民族历史文化的功能,在没有那么多的娱乐设施的苗民心中,唱歌是当之无愧的休闲娱乐活动。
  大家聚在一起,唱歌可以热闹气氛,让大家都活跃起来,聚会的时候唱唱歌助兴,很多时候他们现编歌词取笑一下其中的某人(跟他开玩笑)。农活累了,站在田头唱一嗓子,劳逸结合;无聊忧闷了,唱唱歌舒心……
  烟筒难解良忧闷,山歌解得良宽怀
  意思就是说:平时干活干累了就喜欢停下来唱唱歌解乏。心里不痛快的时候,有时会抽一袋烟。抽烟不解决问题,那就唱唱歌。唱歌就能帮自己把不痛快散发出去,唱着唱着就不觉得闷了。
  靖州苗族歌鼟从表面上看,只是靖州“锹里”地区苗家的民间歌唱娱乐方式,但作为“以饭养身、以歌宽心”的“锹里”苗族人心中,歌鼟的作用是绝不限于唱歌,在“锹里”地区有这样的歌词:人不吃饭活不长,人不唱歌心不欢,饭养身来歌养心,要我戒歌实在难。“锹里”地区的苗族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许多优秀的文化、生活社交、礼仪等都只能靠优美的歌声代代相传。因此苗族歌鼟不仅一种音乐形式,他对于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有着重要作用,是苗族文化的重要体现。

作者:谢科表 来源:靖州文化局
网站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