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祭祖——锹里楠木山苗寨习俗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05日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楠木山苗寨位于靖州县西部湘黔两省交界的崇山峻岭之中,今属靖州县平茶镇棉花村三组,它是明清时期湘黔古“四十八寨”之一。相传清代鼎盛时期有180多户,900多人。由于析寨分出,如今楠木山苗寨只有20多户人家,120多人。这里山清水秀,茂林修竹;吊脚楼因山就势,鳞次栉比。它是一个苗族语言保持完好,传统习俗非常独特的苗家山寨。楠木祭祖习俗,就非常奇特。

  汉族、其他民族以及大部分苗族人祭祖,一般在家祠进行。唯独楠木山苗寨以及周边与之同源几个苗寨,用空心楠木作为“家祠”来祭祖。

  用楠木来祭祖源于一个悲催的传说。相传,南宋时期朝庭官兵围剿“南蛮人”。楠木山苗寨人的祖先也是“南蛮人”之一,居住在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七十二巷的鸡屎巷,全巷人被官兵追杀,四处逃避。慌乱中楠木山苗寨人的祖先龙友葡躲进鹅颈大丘用楠木做的涵洞里,当龙友葡躲进涵洞后,洞口被一只大蜘蛛结了蜘蛛网,因而躲过搜捕的官兵,幸免于难。之后,龙友葡同其他幸存的苗人一道,偷偷乘船沿赣江北上,经长江进入洞庭湖,再沿沅江朔江而上,在沅州(今湘西泸溪一带)居住一段时间后,几经辗转到绥宁东山铁冲居住,后来,又迁到贵州锦屏亮寨司、黎平中黄龙颈、大段、湖南靖州锹里杨柳坪双溪口等地居住。元末,龙友葡的子孙龙杨棣率家人定居楠木山。

  定居后,龙杨棣为纪念楠木涵管对祖先龙友葡的救命之恩,率领儿孙在寨子周边栽种了许多楠木树,取寨名“楠木山”,并将楠木作为“家祠”祭祖。

  所谓楠木祭祖,就是在寨旁立一小屋,供奉两节空心楠木(苗语称“卜酿”),上面钉满钉子,每一个钉子代表一个逝世的老人。“卜酿”三眠三醒,即苏醒三年,休眠三年。苏醒的三年,寨中如有老人去世,可在第三年公祭时进“卜酿”入位;若在“卜酿”休眠的三年去世,则要等到“卜酿”苏醒的第三年才能入位。“卜酿”苏醒时连祭三年,分别在第一年九月上旬、第二年十月中旬、第三年十一月下旬子日举行族祭,祭三年停三年后再祭,周而复始。每逢祭年二月初二开祭,二月子日买黑猪一头祭祀;巳日用甜酒作祭品,家家在门口前沿供奉,以有客亲到门口来吃甜酒为“顺旺”。待到第三年全族公祭之日(子日),在小屋里摆牛头一个,猪头盘颈肉(牛头和猪头盘颈肉象征当年鹅颈大丘的蜘蛛网)、米酒、甜酒等祭品。由新过世未入位(未入“卜酿”) 老人的大女婿扛饭祭祖,开祭时道师先用苗语念祭词,然后问:“蒙归改归达者?”(汉语意为你扛饭敬哪个?)女婿答:“敬XX 哪罗啊”(敬某某老人)。另由一掌管老人去世流水簿的道师,念二十四代已故老人名单。其孝子按已故老人班辈的先后秩序,要在“卜酿”(空心楠木)上钉钉子,并烧香钱纸磕头,表示该老人进入家祠。若是男性老人去世,其子孙扛起土枪抱衣服假装逃跑;若是女性老人去世,子孙则抱花边衣服假装逃跑,以追念祖先过去逃难时的凄惨情景。钉好钉子(新过世老人入位)后,开餐饮酒,共吃两天四餐,宾主都要唱苗歌,歌词内容是回忆先人过去逃难之苦。第三年公祭快结束时,将“卜酿”(空心楠木)捆绑上一根大草绳,女婿等客人抓一头,主人握一头进行类似河比赛,如果是主人赢了,直接将“卜酿”藏入寨旁小屋,未来三年不得惊动。如果是客亲赢了,主人则杀猪宴请客人,并用猪头向亲客赎回“卜酿”(空心楠木)。然后,收藏入小屋。

  从前,楠木山、棉花地、江边和高营等同源苗寨龙姓人,一同在今平茶镇棉花村塘坝冲口(龙氏老屋场)祭祖(叫卜酿)。祭祀约定,二月初二开始主祭的那天,在祭祀结束前,所有族人都不能用餐(含婴儿不能喂母乳),只有等祭祀结束的铁炮响后,才能吃东西。有一年因种种原因,祭祀结束时间很晚,高营寨一村家的一个婴儿被活活饿死。为此,族人商定,以后楠木山,高营,棉花地和江边分开祭祀。就将那根空心楠木一分为四,分四地祭祀。

  在“卜酿”休眠三年间,楠木山苗寨的男孩不得娶媳妇,女孩不得出嫁,只有苏醒三年才能办理嫁娶喜事。

  “叫卜酿”(楠木祭祖)这种特殊的祭祀仪式,在楠木山、棉花地、江边和高营等苗寨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后因“文革”破“四旧”而停止。时至今日尚未恢复楠木祭祖,也没有采用其他族群建家祠的方式祭祖。

作者: 来源:
网站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