锹里古寨三江溪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30日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三江溪苗寨,是湘黔古四十八寨之一。现属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藕团乡康头村二组,有50户,246人。有杨、谢、蒋等11姓,是民族团结的大家庭。三江溪苗寨距离靖州县城37公里,距藕团乡集镇5公里。这里交通便利,风景秀丽,生态优美,民族风情浓郁,苗族歌、四乡歌在这里得到很好的传承发展。因有三条小溪流在这里汇聚而得名。

 

生态优良、环境优雅的三江溪苗寨  

          古苗寨

“歌把吾苗先唱起,话把江西讲起头……”一首苗族的起源歌,诉说着苗族先民苦难的迁徙史,充满了悲怆的记忆。

据史料载,元末明初,朱元璋统一长江流域后,于洪武年间下令组织人多地少的江西人迁往湖南、湖北,史称“江西填湖广。”

由于历代统治阶级对苗族等少数民族的压迫和歧视,为避战乱求生存,又从江湖平原地区溯沅水、澧水向湖南的西部和南部迁徙,躲进了深山老林屯垦狩猎,以求安生。其中一吴姓的苗族人拖家带口来到三江溪,见这里荒无人烟、草丰土肥,便在这里安家拓荒,成为这里的开山鼻祖。从此,三江溪逐渐发展兴盛起来。至大清光绪年间,鼎盛时期发展到一百八十多户。当时寨头有一口大塘,泉水汩汩,长年不干。春暖花开时节,有很多红鱼、花鱼从泉口游出来。这里地处湘黔交界,曾是古商道上一个重要的驿站。由湖南的洪江靖州途径三江溪通往贵州亮寨司。

三江溪的兴盛,引起一些人的忌妒。贵州亮寨司的一地理先生趁三江溪吴姓大户做寿之机,到蚂蝗界偷葬后龙。当晚,鸡犬不鸣,塘边大塌方,池塘被填埋大半,泉口被堵,池塘渐渐干涸,从此,瘟疫漫延,人们纷纷往四周迁居,三江溪慢慢衰下来。

龙 文 化

《锹里歌》唱道:“五龙抢宝三江溪”,是对三江溪地理、地形的形象描绘,五龙指的是在此聚头的五条山脉:后山随身龙蚂蝗界;左山衬龙放洪界;左山青龙油榨界;右山白虎庙背;右山衬龙福禄台。龙头对着团寨中一座形似元宝的山包,称晒布脑。“五龙抢宝”美名由此而来。因此,三江溪的苗族侗胞认为龙是图腾的象征,对龙有着由衷的崇拜。每年二月二“龙抬头”这天,都要设香案,摆上五桌酒席举行隆重的接龙仪式,祈祷一年风调雨顺,祈福五龙给全寨村民带来福祉鸿运。

为了二月二“龙抬头”这天接龙顺利,自古寨前就建有用五根大杉树架设的“五龙桥”。公元一九七八年,由于修公路而拆了。公元二OO六年,团寨村民集资投劳,在原址上复建一座五龙桥,既遂了人们接龙的心愿,又方便了过往行人在此休憩,成为团寨一道亮丽的风景。

 

三江溪五龙桥  

远古的记忆

三江溪义学。据藕团乡志记载:大清光绪年间,秀才唐平章,在当地首人、大户的倡导资助下,开办“三江溪义学”。为本地及周边培育了不少人才。现仍存义学遗址。

铺子园。有歌唱道:“团中有个铺子园,两边店铺一片连。无钱之人走路过,有钱之人入店眠。”团中商业一条街两边小卖店、旅店毗连,雨天行不湿鞋。现仍存“铺子园”遗址。

晒布脑。花衣苗的服饰,绣以花纹。特别是头巾腰带,更是绚丽斑斓。均由女子巧手编织。侗族服装花纹较简单,但所用布料均由女子手工编织。晴朗天气里,苗、侗同胞纷纷将自家的侗布、头巾、腰带搬到地势较高的坡脑上晾晒,特别是六月六这天,坡脑上更是锦绣云集。有歌唱道:“团中有个晒布脑,苗侗织锦花带飘。天晴晒衣晒花带,六月初六晒龙袍。”现仍存侗族织布滚布用的石槽遗物。

 

三江溪义学遗址  

苗侗族融合的习俗

三江溪是一个苗族侗族聚居的村寨。苗、侗不仅传承了本民族的精髓,也吸收了其他民族的精华。

吊脚楼。苗族民居依山而建的吊脚楼,既可有效利用坡地,又能防潮。楼上住人,干燥凉爽,楼下放杂物,整洁方便,是高山苗寨的一个标志。

 

依山而建的吊脚楼  

歌文化。以饭养身,以歌养心。唱歌是苗侗同胞生活中的一部分。红白喜事、重大节日都要唱歌:红喜有迎娶歌、拦门歌、对子歌、踩麻跤、酒令歌、造房歌、三朝歌等;白喜有哭丧歌、孝歌;男女玩山有山歌、古人歌、盘歌、情歌等。歌词谈古喻今,劝勤劝善,赞誉抬举,卖小自谦,起到了良好的思想教化作用。“养崽不用教,只要花园走一遭。”腔调有的高亢嘹亮,如五龙高腔调;有的舒缓婉转,情意绵绵,如四乡歌。

吃百家油茶。凡有重要客人来,房族、邻里都要请客到自家吃油茶,有一种叫“浪浪杯”的油茶,是采本地山茶为茶叶熬汤,用核桃油炸泡茶,不放其他作料,吃时不用筷子,全靠手技将泡茶浪到口里,边浪边喝,独具特色,吃油茶的习俗仍保持至今。

炒菜作客。凡有重要客人来访,房族、邻里都要请客到自家吃饭。唱歌,或每家凑一道菜,摆长桌,共同用餐唱酒令,唱歌劝酒,其乐融融。

 

每家炒来一道菜,凑成长桌百家宴  

 

百家宴上的竹酒文化  

吃乌米饭。相传北宋名将杨文广,被朝庭关押。杨家亲属送牢饭,均被狱卒吃掉,家属想出一个办法,用山上一种植物的叶汁将米染成乌黑色,狱卒认为不卫生,杨文广才得以食用。待体力恢复后,杨文广杀出牢房,重建功勋。后人为纪念杨文广,吃乌米饭的风俗沿习至今。

苗侗一家亲。苗侗两族不仅互相通婚,而且团寨中无论谁家起屋造房、红白喜事,全团寨主动帮忙操办。当自家的事做,不计报酬。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如苗族的龙头宴(摆长桌),侗族的“过侗年”。相传侗族有个德高望重的族首,因拒绝向汉人进贡,被汉人充军戍边,后来这位族首获准从边疆返乡,当地人吹芦笙、弹琵琶、敲锣打鼓去看望这位族首。这天正是农历十一月三十日,后来侗家把这一天定为侗年。侗族热情好客闻名,遇到来访者,都要热情招呼一声:“抹颜啦”(回家了),让人有一种宾至如归的家的感觉。

作者:张益成/文 龙本亮/图 来源:
网站底部